發表文章

小試牛刀:利用 AutoGPT 預測貨幣走勢

圖片
雖然香港不能直接使用 ChatGPT,但人工智能和ChatGPT幾乎每天都在新聞媒體出現,而人工智能科技更是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的突破,當中最新的話題是 AutoGPT 。相比於 ChatGPT 或 POE 的 ChatGPT 機械人,AutoGPT 需要較強的技術背景去設定,但聽起來比 ChatGPT 利害得多,於是我就對 AutoGPT 進行了一個小實驗,感受一下科技為生活帶來甚麼衝擊。 這次的實驗題目是利用新聞網站的文章去預測貨幣走勢,我的設定如下: 理解  DailyFX 的文章 預測 USD/JPY, EUR/USD, GBP/USD 和 AUD/USD 四個貨幣組合下星期的走勢 首先我向 ChatGPT 問了同一個問題,一如所料,ChatGPT 3.5 不會主動去爬網站文章,亦不能理解較複雜的指令,某些問題 (例如是投資) 它根本不會回答。 於是我把同樣的問題拋給 AutoGPT,AI 馬上就提出一個行動計劃,並到指定網站爬文。 由於是實驗關係,我只需要 AutoGPT 簡單地調查,而它很快就給出答案,並把分析寫入一個文字檔案: 從上圖所見, AI 給出我們的預測是美元走弱、歐元和英鎊走強、澳元/美元資料不足。 首先,這個預測是符合我自己對近期外匯市場的理解。例如近期的美國市場數據,可見就業市場放緩,亦傳來快要停止加息甚至蘊釀減息的消息。至於歐元和英鎊一向走勢相似,今年的 YTD 可見主要貨幣兌美元都有不錯的升幅,而我相信這個走勢會持續。 第二樣有趣的事情是澳元,即使 AI 從文章理解到美元是弱勢,但它未有從文章了解到澳元的走勢,所以就著 AUD/USD 的預測是 Further analysis required,而不是交功課式的 Bullish。事實上,在 AutoGPT 的思考紀錄中可見,它一直要求閱讀更多的資料去獲取更準確的預測,更建議到 Investing.com 和 Reuters 爬文,理解這四個貨幣組合的歷史數據去進行更深入的分析。 一如網民分享,整個過程我大部份是觀察著它自行對答,它按著非常合理的思維自行推導出下一步,相比 ChatGPT 更先進和更有智能,這一點是非常利害。至於它是否如網絡文章所言,可以幾分鐘就做好一個網站、一份Competitor Research 呢?我是同意它可以做到這些事情,但不會是幾分鐘、自動做好,要製作出有

開拓被動收入:賣相賺錢可行嗎

圖片
要財務自由,首先要有被動收入,除了收股息、債息,還有甚麼方法?Google 被動收入,熱門的結果都是開個 Blog 或 VBlog、賣圖庫相片 (Stock Photos)、做 Micro influencer、寫電子書等,到底這些方法可以賺到多少被動收入? 我幾年前開始嘗試賣相片,由於不是青春少艾、只有啤酒肚沒有事業線,開不到 Patreon,唯有嘗試坊間流傳的圖庫相片,比較有名的是 Shutterstock、Getty Images 這些公司。做法很簡單,只需開設戶口,上載相片和打入描述和關鍵字,提交後就會經它們的團隊審核,如果通過審核就可以成為海量圖庫相片的其中一張,等待有緣人下載。 我並非專業攝業師,只是偶然行山和拍照順道把相片上載,十之八九會被評審拒絕。原因不外乎拍攝技巧拙劣、相片質素不足。後來,自己對攝影開始有要求,開始提升自己的器材和技巧,通過相片審核便變得簡單,更大的難關是如何在云云圖庫相片中得到青睞,從而收到錢。 於是,我開始在 Youtube 看一些關於圖庫相片的賺錢心得,包括: 相片素材是實用為主,而非美觀先決。 即使一張相片很受歡迎,也不會有大量下載 (除非有極特殊的 原因 ),必須依靠長尾定律。 同是長尾定律,要涉獵大量不同的題材。 隨著科技發達,近年即使手機相片也能符合圖庫公司的要求,又有平台幫助內容創作者同步上載相片到不同的圖庫,利用人工智能自動推薦關鍵字 (多數是付費服務),圖庫相片的拍攝、使用和心得分享已蛻變成一個工業。那麼,實際上賺到多少錢? 以 Shutterstock 為例,前一兩年修改了每張相片的價錢。 定價模式 有點複雜,例如相片下載總量有不同等級,越高級每張相收到的錢則越高;下載總量按年計算,即每年一月會自動回到最低等級;按顧客購買的相片版權類別,會收到不同份額的錢。如果是我這類偶然拍照上載、圖庫數量只有幾百張的低級內容創作者,每張下載相片收到的錢大約是 US$0.1 ,即是港幣 7 毫子。我在 Shutterstock 目前錄得 194 個下載,部份收入是舊制得來 (比 US$0.1 高),累積的收入是美金 $34.18。 Shutterstock 定下首次最低取款金額是 US$35,因此我到目前為止仍然未實質收回一毫的收入,而 Shutterstock 已是眾多圖庫中下載量最好的,或者說除了 Shutterstock

大行預測如常失效,展望 2023 投資主題

圖片
年初寫過一篇 " 2022 美股大市預測,我們在看甚麼? ",指出大行對股票及股市的預測是如何不準確。回顧風高浪急的 2022,雖然還有幾個交易日,但幾乎可以肯定大行預測如常地失效。 上圖是大行在去年年尾的預測,最熊的 Morgan Stanley 預測 8% 的跌幅,目標4400。執筆之時 SPX 報 3844.81,跌19.5%。由此可見,2023 大行預測甚麼,其實也不再重要,明年今日,我們姑且看看下圖結果又如何: 2023 投資主題 事實上,每年都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,當然俄烏戰爭比往年更為黑天鵝。即使大行精英雲集,數據模型如何利害,要準確預測指數在某一天的數值,大概和預測一年後溫度的難度相若。相對而言,我更感興趣的是下年應該投資甚麼主題,以下整合了幾個網絡觀察的建議,供各位自行判斷: 首先,有幾個頗具共識的展望: 經濟衰退發生機會很高 地緣政治持續緊張 中國加快復常 日圓隨黑田東彥任期屆滿,將有明顯轉向 從上述四個展望,得出幾個主題 (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): 全球糧食危機 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產重鎮,俄烏戰事嚴重影響烏克蘭的糧食出口,隨著局勢緩和,糧食危機或可稍稍放緩,但戰事影響深遠,也調整著各國的糧食出入口政策。糧食價格 預期上漲 ,相關投資產品包括 農業 ETF 、 肥料股票 等。 日圓加息走強 一般認為,黑田東彥明年四月任期屆滿會結束日本維持多年的弱日圓政策,近日亦有不少 訊號 令市場加強相關的印象。由於 2022 年初日圓貶值的情況苑如提款機,已跌得過於誇張,市場相信日圓即使輕微加息,或展示結束寛鬆貨幣政策,亦有大幅提振日圓的作用。相關投資產品包括兌換日圓、外幣定期、 適當 利用外匯孖展沽售 USD/JPY。 半導體戰爭持續 2022 年尾傳出 巴菲特掃貨台積電 ,令半導體主題再次炒熱。事實上,台積電和中美角力這個主題在俄烏戰爭展開後一直盤鋸新聞頭版,各國在半導體研發不遺餘力,明顯是其中一個極具競爭的戰場。我對這個範圍認識不深,只能鸚鵡學舌地總結幾句:掌握光刻技術生產的 ASML 和掌握優秀良率技術的台積電始終是行業龍頭,因此如對這主題有興趣,大概都是跟從巴老的腳步。 金價和銀價有望上升,繼續扮演衰退的避險平台角色 金銀對沖美元是傳統智慧,而近幾年人們常談論傳統智慧是否失效,這就留待各位判斷。然而,單從技術面觀看 XAU 周線圖

Cash out 的重要性:Mark Minervini 的個案研究

圖片
FTX 破產令幣圈損手爛腳,類似 " 5年狂賺18倍後瞬間歸零 " 的報導常常出現,提醒了定期 Cash out 的重要性。 這類報導的故事大致格局如下: 看到致富時機,在較早的時間投入資金,並很快獲利 在獲利後市場才大肆報導,大量金錢湧入把該項目價格推升,乘著複利效應,主角資產翻倍 錢滾錢計劃順利,也有很多人參與其中,開始有 too big to fall 的想法 項目突然出現問題,人踩人情況出現,視乎情況可能取回部分利潤,最壞情況是歸零甚至負債 討論重點不是虛擬貨幣,所以不談論虛擬貨幣能否提現,會否被當地視為洗黑錢等情況,上述格局在股票投資,甚至其他投機項目 (例如炒 iPhone)也可能適用。 說穿了這也是個風險管理的題目,所以我還是會參考大神 Mark Minervini 的操作。大家還記得去年自己的投資成績嗎?Mark Minervini 2021 年再玩美國投資冠軍大賽,並以 +334.8% 的回報再次 獲勝 。他在賽後上載了相關操作的 Audit Report ,以下是他的月結表: 是的,他在二月份已經把近一半的資金取出,而三月份亦順利取得約三成的增幅。這個比賽 2020 年是由 George Tkaczuk 以 +119% 勝出,以 MM 用 1.2M 參賽計算,他在四月份已取得 1.7M + 900k = 2.6 M 的成績,換句話說已經大約做到 +120%,餘下月份即使不做任何操作,可能也足夠勝出賽事。 事實上,2021 年是非常波動的一年,即使是MM大神,五月、七月的成績也是少得可憐的增長,但我認為更值得討論是他二月份的操作。每當討論到提取資金的時候,我們很容易會說形勢大好,亦看到市場氣氛很好,現時把資金抽走豈不是浪費了發達機會?如果 MM 二月份沒有抽走資金,三月份繼續跑出 30%的回報,那麼他的總回報相信會更為驚人!以他的級數去大約評估未來一個月市場氣氛,我相信會有頗高的準確度,令我傾向相信他是刻意在氣氛好的時間用較少的資金去打拼回報。 MM 的成績表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察,是他在 12 個月也沒有輸錢,這是非常難得的,亦是傳說中的投資教條: Never lose money。知易行難,要不輸錢除了要 控制注碼 、極具眼光,也要很有紀律。話說回來,當賺到回報的時候提取資金,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讓你減少總回報的風險,又再次肯定

英鎊大跌的原因、展望和投資機會

圖片
美國極鷹的加息走勢,令多國匯價大幅下跌。英鎊自2022年1月份下跌已近20%,上星期更一度跌至兌美元 1.035   的震撼低位。英國是近年香港人移民首選,匯價大幅調整自然引起很多人關注。已移英置業的朋友當然想知道縮水了的身家可否價值重現;未前往的朋友也想知道應否"趁低行動",把港元資產換成英鎊;留在香港的朋友,亦會思考利用仍然掛勾極強美元的港幣,會有哪些投資機會。 為何英鎊會大跌? 除了極強美元加息的背景外,彭博上周的文章 UK Pension Strategy That Gilt Market Relied On Becomes Big Risk  解釋了上周的超大波動跟英國新首相 Liz Truss 的減稅方案有密切關係。有留意相關新聞的朋友,都會知道市場普遍不同意英國政府的減稅方案,IMF 更 公開呼籲 英國審慎行事,明顯市場對新政府的財政策略馬上就失去了信心。 不幸的是,英國有不少退休基金在過去十年低息環境開展了所謂的 Liability-Driven Investment (LDI),簡而言之是一種高槓桿的投資產品。當國債的債息上升,相關的 LDI 就會被"call 孖展",退休基金如果沒有流動資金應付,就要出售資產補倉。 一般而言,即使在加息周期,這個過程也是相對緩慢,例如幾個星期,甚至幾個月,才會發生。可是,由於市場對英國政府已失信心,減稅方案公布引發市場恐慌,英鎊隨之急跌而令債息上升,退休基金面臨幾小時 call 一次孖展的爆倉危機,唯有瘋狂出售資產補倉,最後出現了史詩級的拋售潮。 退休基金的存活關乎社會穩定,英國央行自然是出手救援。原本英國央行的路線是慢慢縮減資產負債表,但上星期為了穩定市場,唯有轉過來聲稱 不設上限 買債。英鎊在隨後幾天出現反彈,但這個狀況會持久嗎? 很多人認為上周末的上升純粹是技術反彈,畢竟在 9月26日 GBP/USD 的日線 RSI 已跌至 12,技術面反彈也是情理之中。事實上,撇開技術指標不談,我們更應思考英央行的干預有沒有解決到問題的主因: 應對美國不斷加息、英國國內通漲高企,會否加息去減低息差? 令市場失信心、債息爆升的減稅方案,會否撇回? 首先回到極強美元的主題,英國必須大幅加息才可追回息差;而即使英鎊快要爆發史詩級危機,似乎未見到英國政府打算 U-turn 的訊號 (更新:

美股今天開市嗎?

圖片
要成為一位投資高手,除了懂得控制風險和選對投資物,自律常常是一項重要的條件。自律除了嚴守止蝕,還包括摒除賭仔心態,如果你能夠在過去一年風高浪急的市況下,始終等待著時機,沒有半點壓力或者意慾隨便入市,那你很可能已經是一名高手。 雖然我距離投資高手仍有極大的差距,但我一直嘗試著減少操作,亦深明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虧損。然後我發現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坐著看股市,看 Economic Calendar,就會出現一個情況:拿著 Weekly Chart 分析一下,設定買入盤,吃了晚飯後卻仍看不到任何操作提示,噢原來今天沒有開市。 這是很正常的,每個地方也有它的法定假期,在投資全球化的今天,很多時候我們操作不同國家、時區的市場,而且有些市場會有冬令和夏令的開市時間,生活在該市場以外的人很容易就沒有留意。當然,如果你不是 Day Trader ,這些資訊不應有太大的影響。 有趣的是,在網絡論壇走一轉,間中會看到網民問:"美股今天開市嗎?",而"美股 休市 時間"有時甚至會登上 Google 熱搜榜,可見這些資訊原來也有頗多人會查詢。難怪坊間甚至有製作精美的網站,羅列各大市場的開市狀況、時間、將近的假期等,例如 Tradinghours 網站還有個別市場的詳情,例如時區、Pre-hours Trading 時段,最有趣是會顯示 Market Cap 類似的資訊在各大投資網站例如 Investing.com 都會有,但這些網站資訊太多,載入時間也相對太慢,Tradinghours 提供單一功能,簡單直接回答了 "美股今天開市嗎?" ,也算是一個實用的工具。

牛油果對沖通漲

圖片
大約在兩個月前,外國討論區有人上載了這張圖,並指出真正對抗通漲的是牛油果,而非當時很多人認為的 Bitcoin。 因此,理論上把資產買入大量牛油果,或牛油果期貨,然後在通漲高峰賣出很快就可以財務自由...... 等一下,為甚麼聽起來怪怪的? 牛油果對沖通漲當然是開玩笑,這幅圖真正指出的是網絡上有成千上萬種詮釋大市走勢的說法。打開 Twitter,大量所謂名家每天貼出林林總總的分析圖,昨天是移動平均線交叉、今天是價格除了交易量再乘以某一個數值的平均數、明天是若干年利率走勢和某某指標的關係。不管是升是跌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,每個研究看起來都很有道理。 然而,即使他們的 "預測" 果然是準確,下一次看他/她的文章可能又在引用另一堆的數據,畢竟每天市場走勢不一樣嘛。那麼要懂得甚麼時候看哪張圖?就要網民給 500個心心或者 subscribe Patreon了。 股票分析從來都是一門藝術,有時候確實在邏輯上說不通,無法證明是預測只是巧合還是有因果關係,就像每天九點正巴士會到來,不能理解為因為巴士來到,所以時鐘就走到九點位置;你每天上火車的時候見到鳥兒飛到車頂,不代表火車到站就會引來鳥兒,更大機會是因為你居住的地方比較多雀鳥,因此常常見到牠們周圍飛而已。 巴士和雀鳥的比喻自然是顯而易見,但放回股票市場就變得撲朔迷離,尤其是每次操作都是止蝕離場,或者更差的沒有止蝕而蟹掉一半身家。身處劣勢就會開始變得欠缺信心,對自己的操作系統存疑,然後找尋權威。如果跟一兩次機,發現原來名家都不是百發百中,尚算幸運;最怕是跟幾次機全部命中,然後慢慢加碼,才開始結果不似預期,慢慢泥足深陷。 小時候讀守株待兔的故事,覺得主角見到一隻白兔撞死就守在樹下很久很久,愚蠢得很堅毅,也令故事沒有特別的可怕。我一直認為最可怕的故事,是主角多次看到樹下有撞死的白兔,多得令他不能不信守在樹下會有收穫,卻從此沒有等到下一隻白兔。因為那個時候他不能分辯白兔撞死是巧合,還是他真的發現了一個兔群的盲點,只是自己"最近不太走運"。

通脹、衰退時期如何調整投資組合

疫情 Lock Down 和美國加息,從多方面打擊了很多人的資產總值。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,美股仍然氣勢如虹,即使正職被減薪甚至被裁員,有買美股買虛擬貨幣的依然眉頭不皺地撐過去,甚至考慮轉型"專業投資者"。過去幾個月的股票熊市和幣市爆破,不少人認清自己並非眼光獨到的股神,而是寛鬆政策下 no-brainer trade 的幸運兒。 美國加息和收緊貨幣政策是導致股市插水下跌的主因,而加息的主因是控制通脹。前陣子,所謂專家還在討論通脹是否 trajectory,現在我們都知道通漲已經發生;專家們就開始討論是否有衰退了。對於普通散戶來說,在忙碌生活中檢視世界級專家都在辯論的話題實屬不智,所以我們無謂爭論通脹是否代表美股萬劫不復、我們是在 Recession 還是 Vibecession 等複雜的技術話題,比較實際一點是思考在通脹時代如何調整投資組合,回歸我們的理財宗旨:即使賺不到錢,也盡量減少損失。 就這個話題,Bloomberg 的文章: A Recession-Proof Plan for Your Money 總結了幾件散戶可以做的事情: 增加現金儲備,過去建議銀行戶口有 3至6個月的備用現金,現在應該增加到 1至2年。 把現金儲備放到高息的活期帳號,或較短的定期方案 (如半年至12個月) 審視股票風險,適量地 Rebalance 股票組合和其他資產項目 投資更穩健的公司和優質 ETF (價值投資重新上場?) 上述幾件事聽起來很"廢老",好像賺不到錢,甚至沒有操作挑戰性。然而,沒有穩健的財務基礎,當有超正的投資機會來臨,你也不能把握。回顧過去幾個月的投資成績,你有後悔年頭沒有賣走所有股票,然後提款轉存到 Mortgage Link 帳戶或做外幣定期儲款嗎?看見投資紀錄打平手甚至負增長,最能體會那種躺平卻得到 整體資產 1 至 2% 回報的威力。

長期持有 TQQQ ?談槓桿 ETF 損耗

圖片
在 槓桿 ETF 會價格歸零 一文後,一直想寫寫關於槓桿 ETF 的損耗問題,和為甚麼不值得長期、巨額持有。不過一直事忙,始終未有開動書寫。有些事情過了幾個月說,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,這類型的文章幾個月前會被恥笑到一文不值,當然今時今日會被指為落井下石、馬後炮。 過去一兩年,買槓桿 ETF 是No brainer 的網上潮流,甚至有所謂 TQQQ 教 的崛起,深信 "美國佬會搞得掂"。如果追回 初期的討論 ,概念上是較進取地買入槓桿 ETF,同時以不同的比例持有 VOO 及現金,或者其他投資物,定期 Rebalance 去獲取比指數更強的利潤。可惜,今天跟一般網民討論利用期權作股票對沖,以減少熊市的損失,已被認為 "非常複雜",反問"有沒有財自密碼"。後來,TQQQ 教成為一種"出糧就入貨、止蝕係多餘、回調是特價" 的奇怪想法。最近幾個月股市跌幅強勁,網民並沒有"痛改前非",而是用同樣的道理轉買 SQQQ,有如賭仔不斷輸大,就轉投買細。 槓桿 ETF 損耗 長期買入槓桿 ETF 最大問題是損耗,這個損耗在於槓桿 ETF 是每日 rebalance。理論上,當日升跌會跟隨指數波幅乘以槓桿倍數,即使我們不計算管理費用的開支比率,最常見的情況是指數橫行,但持有槓桿 ETF 依然會蝕錢。 題外話,這種損耗也是為甚麼風險比例不應設定為 1:1,表面上 $100 買入,$110止賺,$90 止蝕,風險必然控制在 $10 以內。但當你下一次用 $110 買股票的時候,10% 止蝕便會剩下 $99。世上沒有長勝將軍,也就是說用 1:1 的風險比例,即使很有紀律也有蝕入肉的機會。 這就是為甚麼為甚麼當股市回調的時候,即使嚴守止蝕,還是常被市場重創、就算回調後市場報復式反彈,追回前一天輸掉的錢總是相當困難。 月供槓桿 ETF 至於認為長期美國佬必然搞得掂,而月供 TQQQ 的人,則必須面對月供 / 定期買入股票的先天風險,即是當定期買入比例加大,往後買入的比例會變得越來越小。 因此可見,同樣是買入 $100,第 2 個月的影響遠比第 12 個月的影響大,當然實際計算會更為複雜,因為股票價值會有上有落,令不同的買入點所佔的影響略有不同,但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。 故此,如果閣下真的長

日元創新低

圖片
今年上半年的投資主題明顯是通漲、美國加息、俄烏戰爭,這三件事都指向了美元走強的預測,雖然美股市場當災,但如果你的投資組合有部份是放在外匯貨幣,在過去一季表現應該不會太差。 年初有感美元加息堅如磐石,於是再次利用 借歐元買美股 的方法,擴大了VOO 的倉位,然後俄烏戰事開打令歐元大瀉,借歐元的部份賺得不錯,VOO 則陸沉到地核;當大市喘定回升,歐元則反彈。這些都是市場的基本反應,猶幸我並非空手入白刄,能夠在較低點 (當然非最低) 平倉歐元,客觀效果是借歐元賺了一點,也令 VOO 的成本價降低一些 (同時增大了倉位)。 歐元因戰爭而跌至非常低點,加上歐洲 上調通漲預測 ,坦白說繼續玩借歐元買美股的遊戲並不放心。這個時候,很多香港人的第二鄉下發出愛的呼喚,日元展現了幾個有趣的發展: 在俄烏戰爭的時候,日元並沒有強烈地展現"避險"特性,雖有增強但很快就繼續下跌。 日元已步入極弱的狀態,即使計算通漲,仍然是歷史新低 黑田東彥稱 弱日元有利日本經濟 (有興趣可以到 Bloomberg 看更詳細的圖表和分析) 在各國通漲而紛紛加息的氣氛下,日本政府仍然擁抱低息政策,資金自然利用日元做 Carry Trade,例如每當 USD/JPY 回到 121 甚至 120 的時候,買入 USD/JPY 或借日元買美股,利用極低成本在相對回調的美股市場賺取更大的利潤。弱日元兌其他貨幣同樣有 Carry Trade 的機會: 日元弱勢對我們有甚麼影響? 美元加息和縮表需求愈演愈烈,而日元相對弱勢的情況下,USDJPY 傾向繼續上升,我並非建議大家瘋狂借入日元,畢竟現時已接近近10年高位 125.9。然而,也不要視10年高位為頂點,2002 年 USDJPY 高位是 135、1998 年 USDJPY 頂峰是 147 ,即使這兩個高位都是突然爆上去的短期高峰。 沒有涉足外匯的朋友,也可以留意匯率兌換日元,等通關的時候旅遊用。這裡的意思是大家不用急於兌換,接下來媒體應該會更大量日元穿 X 算的報導 (現在已有很多),因為我們預期日元會跌更多,就算不再跌,也看不到大幅上升的空間。 近期又有消費券,大家節省了日常開支,可以留意日本網購。受惠於聯繫匯率,美元強的時候,港元相對也很強,換句話說到網購日本貨相對有了折扣,看看 HKDJPY 的圖表,從 2022 年 1 月到 4月,HK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