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0的文章

亂世神棍 - 炒股發達谷

這是最好的時代,這是最壞的時代。網上有大量投資教學,理論心法實戰直播應有盡有,可是同時有一些神棍招搖撞騙,在各大論壇、投資群組留下聯絡,聲稱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,分享投資機會。 聽過有一類神棍是這樣的: 在各大論壇留下公海群組的Whatsapp 邀請連結,加入公海群組後會有"學員" (當然是做媒) 私下接觸,詢問會否加入實戰群組,費用全免,但要上載沒有個人資料的股票帳號截圖,旨在確認閣下是真正會買股票的人。 實戰群組由神棍導師主持,定時發放最新資訊,但所謂的最新資訊主要是自我吹噓,描繪一個發達夢想,同時指出賺到錢必須捐錢幫助有需要的人。 實戰群組會不定期發放推介股票,但發放前會要求學員們 "報名"、"集氣",並 在指定日期指定時間內一同入貨,神棍導師會建議入貨價及目標價 ,這些股票當然都是細價股,但不一定是著名妖股 (因為太易露出尾巴), 更大機會是新股或半新股,比較少數據令人判斷它是否妖股陷阱。 由於有公海群組篩選分派,每個實戰群組的成員大約200人左右,這樣較容易控制和"建立關係",而對細價股來說,如果有 100 人投資 3000 元,合共 30萬的交易量足以推升幾個價位,然後群組學員看到果然有錢賺,自然會加注 (變相接貨)。假設股價升到目標價,有 50 人能夠把握逃生門,這 50 人就會變成基本信徒,同時因為真的到了目標價,即使之後緊隨洗倉和崩盤,也是 "投資涉及風險"。 對於靜觀其變的學員,神棍導師和做媒學員會私下聯絡,詢問有沒有跟進買入,交流投資習慣,他們不會強硬地踢走沒有參與的學員,但 會在實戰群組再篩選精英群組 ,逐步建立小圈子。有趣的事, 如果你進入了實戰群組,便不會再在公海群組;進入了精英群組,也會退出實戰群組 。 明顯地,當你越來越相信神棍,在賺粒糖的時候更相信神棍導師,同時用賺到的錢做善事,令自己感覺良好,在止蝕虧損的時候認命,覺得自己反應慢半拍抵輸,就會越見泥足深陷。即使你醒覺起來,你也會發現身在一個教徒谷,周圍的人叫不醒,你也不會返回之前的實戰群組、公海群組去喚醒其他人。 這類神棍懂得包裝,會自稱自己是價值投資派,會說一大堆基本因素去說明股票有價值,應該買入,但指出的資訊往往相當片面,例如指出公司有利潤增長,但對

槓桿 ETF 會價格歸零嗎?

武漢肺炎疫情持續,加上石油減價戰,過去一兩週美股大跌,月供 ETF 的朋友自然相當興奮,因為心理壓力是零,亦可以趁機溝一溝之前買入的高位倉,最好越跌越有,可以持續增大倉位,到時回升疫情前的價位,已可以減倉獲得可觀利潤。 可是,如果購買了正向槓桿 ETF 的朋友,情況便有點不樂觀, 即使是三大指數的槓桿ETF,對比上個月的價位,可能已獲得 50% 的虧損 (如果你玩 3倍槓桿,如 UDOW, UPRO, TQQQ),即使長遠仍然保持樂觀,但仍擔心一個問題:這些槓桿式 ETF 會否價格歸零? Seeking Alpha 早已有人談論這個問題,在 Do All Leveraged ETFs Go To Zero 一文中,作者討論了幾點: 槓桿式 ETF 是否只能短炒?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因為即使槓桿式 ETF 有再槓桿 (re-leveraged) 的操作,在時上時落的格局的蒸發部份回報,以美股市場長牛的情況,長遠持貨仍有可觀回報。 步入熊市的時候,槓桿式 ETF 會否價格歸零? 由於有再槓桿效應,理論上槓桿式 ETF 的升跌和其趨勢有較大關係,亦就是說連續三天的升幅會比"時升時跌"高,反之亦然。因此上星期天天 Free Fall 式插水,並觸發兩次溶斷機制,跌勢自然剛猛。因此談到槓桿式 ETF 會否價格歸零,對於三大指數的 ETF 來說我認為機會較低,但美股市場貨物繁多,一些風險較高的槓桿式 ETF 則不敢評論了。 然而,即使價格不一定歸零,有一點很值得有意入手的朋友留意,就是考慮再槓桿效應,持續暴跌帶來的後果會很嚴重,該文的例子是這樣的: 如果在 2000 年 3月買入納指的3倍 ETF,經歷了 2 年熊市到其低位 (下跌八成),會有 99.95% 損失;要追回這 99.5% 的損失,需要有 200,000% 的增幅,如果按每年 8% 計算,簡而言之是死了也不會回到家鄉。 上述的例子是很極端的,但很值得警愓,就是如果你打算月供槓桿式ETF,如果碰上極熊的環境,可能會跌入無底深潭。 Seeking Alpha 這篇文章是兩年前寫的,當時美股仍在長牛階段,那時文章以致留言都是傾向學術研究式討論,今時今日重看這篇文章,感覺卻是怵目驚心。股票市場變化莫測,無論武漢肺炎會否帶來另一次大蕭條,這次疫情又是一次深刻的教訓。

高息股攻略還是陷阱

社會事件加疫情嚴重,肯定是打擊了香港經濟,上周港股收市 26,146 點,表示很多藍籌股都已錄得明顯跌幅。很多收息股徘徊 52周低位,或跌穿250天平均線。於是乎,類似 高息股攻略 的報導便如雨後春筍湧出來。這類報導往往指出很多"收息股"、"藍籌股"的股息率如何地高,有多少隻高達 5厘、甚至 10厘以上,建議投資者多加留意。 這些報導本意應該是記者呃版位:在市況奇差、企業不會做太多大動作、市民投資意慾減少、負面消息太多的情況下,記者需要找些內容出稿,可是看在讀者眼中,尤其沒有太多投資經驗的市民,便會誤信遍地高息股、買藍籌很穏陣,不知不覺就跟著入市,後果可以相當嚴重。 需知道所謂的股息率是按照過去一年所派股息而計算,算式是股息除以現價的百分比,若去年派息合共 7元,現價 100 元,則有 7厘股息,看似相當吸引;可是記者沒有告訴你,這隻股票去年派息之時,股價可能是 135元,當時股息只有 5厘。問題來了,一家公司去年在經濟前景開始差的時候,派息5厘,經歷惡劣的經營環境,會否派更高的 7厘息? 事實上,妥善經營的企業有嚴謹的財務策劃,派息都是按照公司表現和顧及公司未來發展而調整。因此很多收息股的派息率都非常穩定。價值投資者物色到心儀企業,往往可以很簡單地用股息率作為判斷股價平貴的第一步,意思是當股息率嚴重高於一向投資的回報,很可能是市場發出訊息。它可以是市場誤判其價值,又可能是春江鴨知道公司有危機。投資者確實應該多加留意,但不是盲目買入,然後大安旨意有高息回報,而是留意是否應該退場,或加注。 以領展 (823.HK) 為例,大家都知道最近它表現差劣,CEO 減持更曾引起市場恐慌,只是美國減息稍稍緩和其跌勢。與其高峰 $99.8 相比,其股價已打了 73折,現時股息率為 3.6 厘。然而,近年領展派息往往只有3厘或更少,我們不是它的CEO 或 CFO,誰能保證它不會減派息?可是,這又是否代表我們不應該買領展?我個人認為領展是超賣了,它不能跌得如此低殘,如果我一股領展都沒有,很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做一個 short put,舒舒服服的接貨,但同時我不會假設未來一年會收到 3.6厘的股息。我想這才是比較務實的想法。 遺憾的是,文章開首提及的高息股攻略真的很多,不少人就是相信了這些報導,買入後股價大跌,或者派息減少,最後

盈透證券好唔好?轉用 Interactive Brokers (IB) 的感想

圖片
幾個月前開了個 Interactive Brokers (IB,盈透證券)香港戶口, 從耀才把一些股票射倉過戶 ,是時候回顧一下轉用的感想,我嘗試從幾個坊間普遍認為IB的優點入手,看看是否真的比較便宜、比較著數。 首先,投資因人而異,選擇證券戶口也是一樣,網絡很多投資 KOL 都是財自大神,動輒幾百萬資產,單是期權倉都三四百萬,對很多資產少的網友根本是在說兩套語言。因此,這篇文章採用的視角是: 資產少,Portfolio在 100萬港元以下 交易不算頻密、額度細,平均每次買賣金額大約幾萬蚊 買賣股票手續費 IB 買賣港股最低手續費是18元,而耀才最少收50元,未計算交易費用及稅項,兩間都不收存倉費。一般來說,如果交易金額達到8萬左右 (例如兩手 2318),耀才會比 IB 便宜: 假設用 $6.9 買入中生製藥 (1177) x 2000 股 利用耀才的 佣金計算器 ,得出收費約 $70,扣除最低佣金,實際的結算費、交易費、印花稅等合共 $20.06。 IB 的收費又如何? 官網資料 是交易金額 0.08% (最低 $18),但沒有提及結算、印花稅等,故此它網上極簡單的例子是誤導的。套用上面的例子 ($6.9 x 2000股 = $27,600),IB 收取 $50.83 佣金 (計算印花稅及結算費等) 因此,如果把最低佣金包括在內,實際的手續費比例是: 交易費用 ($27,600) 耀才:$70.06 (即 0.25%) IB :$50.83 (即 0.18%) 如果交易金額提高,例如用  $90 買入中國平安 (2318) x 1000 股 交易費用 ($90,000) 耀才:$162.45 (即 0.1805%) IB :$171.43 (即 0.1905%) 至於買賣美股,IB 每次收大約 1 美金手續費,肯定是比耀才及很多證券行便宜。 股息收費 部份證券行和銀行仍會收取代收股息費用,像耀才會收取港幣 20元,想像一下如果你只有1000股,派息 0.02 (例如 2019 年12月的 1177),扣除股息收費很等於沒有利息。 IB 沒有代收股息費用,於是只需要支付美股的 30% 稅和H 股的 10%稅(例如 2318 是平保的 H股,派息會抽稅),港股基本上是全取股息。 買賣期權費用 IB 是比較便宜,但其實相差極細,可能只係爭幾蚊 兌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