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-Analysis :計算自己的 RSI
要改善自己的投資回報,除了學習各門各派的買賣技巧、嘗試在不同市場和利用各種工具去尋找機會,更重要的是訂立自己的買賣系統。第一步,自然是檢視自己的 投資紀錄 ,因此本網有過好幾篇文章討論 製作投資紀錄 的小心得。 有了投資紀錄,我們便可以檢視自己的買賣,這是很痛苦的過程,因為大部份人都討厭承認自己的錯誤,也不敢坦誠面對自己的失誤。可是,No pain no gain,只要跨過心理關口,踏出第一步,很可能會豁然開朗,從而改善投資的策略。 下圖是我買賣 VVV 的 Post-Analysis: 圖中可見,Post-Analysis 令我發現: 是否選擇到正確的買入時機,還是在沒有道理的情況下買入? 時機取決你的買賣方法,如果你是 MM 派,則是否在 VCP Setup 好才買入,如果你是價值派,則是否在價值區內買入。 是否在正確的時候賣出? 正確賣出時機不是指股票在最高點賣出,而是是否在合理的時刻離場,即使是一筆蝕錢的買賣,如果能夠守住正常波幅,並在 策略訂立 的止蝕價離場,就是一個好的賣出。差的離場時刻可以是: 不依照計劃,跌穿止蝕位仍然持有,最後股票跌至買入價的一半。(相信有些朋友在最近幾星期對此甚有共鳴) 價格突破止賺價,沒有特殊原因而期望價格爆升,亦沒有賣出一半鎖定盈利,最後價格回調並觸及原定止蝕位,從賺變蝕。 因為害怕正常波幅 (天真以為所有股票氣勢如雄的時候,會45度向上升),當股票回調少許的時候賣出,或者股票每升一格就把止蝕向上調一格,最後眼白白望見股票坐火箭大升 100%,但自己只捕捉到 2%。 交易是否過份頻繁? 把自己的買賣放在圖表,很容易可以驚訝自己原來是個賭徒。有些股票買賣的頻率可能密過食藥,這絕對和現時買股票手續費低有關。以 IB 為例,每次買賣只是一、兩蚊美元,密集交易不怕蝕手續費,可是買賣過份頻繁即是提高出錯的機會,也會因為很少的波幅而錯過了大飛躍。當然,如果密集交易是你的買賣策略,那麼這一點就另作別論。 當時的交易情緒? 一般建議 Post-Analysis 應該在交易後三個月才做,目的是抽離交易的情緒,就像檢視別人的交易去評論自己的成績。我在觀察兩三年前交易的時候,發現自己實在毫無章法,如果這種交易方式和情緒管理放在今個月的股市,應該已經破產。幸好那時是美股龍市,仍然有不錯的回報,可是如果有更成熟的策略,表現一定比當時好很多。 計算自己...